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人物特写 > 正文
    购物车
    0

    萧垊:赤子情怀之冀安信

    信息发布者:chinamaxim
    2023-10-06 15:10:22   转载

    图片

    冀安信的习作《吉祥如意》
    赤子情怀

    ■作者/萧垊

    每个人的一生都有冥冥中的缘分。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12月,恰恰在那时候,冀安信转业回到榆次,从此为榆次殚精竭虑,逐渐成长为榆次改革开放的参与者乃至掌舵者,榆次文化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微信图片_20231006150918.png

    ✺一

    1978年10月6号,从海滨城市大连驶出的列车里,有一位34岁、英俊威武的转业军人,回家的心情比车轮还快,他此行目的地在阔别15年的家乡——榆次。

    路途漫漫,他思绪纷飞,不由得回忆自己的经历。转业前,他是沈阳军区军政干部学校的优秀军事教员,前途光明。之所以离开深爱的部队,实在是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不忍心体弱多病的妻子一个人肩负生活的重担。论精忠报国,他大学里是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分配到解放军某部农场,当年被评为“学习毛主席著作先进分子”和“五好战士”。13个月后被选拔参军,1970年守卫珍宝岛,是军政兼优的排长,在全团巡回演讲,两个月后就被选拔为师作训科参谋(也是珍宝岛前线指挥部的成员),全军参谋集训,他是班里唯一一个全优学员。至今他还记得,军教导队政委在结业典礼时讲话,特意表扬:“没想到,一名到部队时间不长的大学生参谋,竟是这次集训唯一一名全优学员。这说明他学习认真、训练刻苦、严格要求自己。他的学习精神感动了我,我用自己的钱买支钢笔奖给他,希望他能在今后继续努力,为部队的建设做出新的贡献。”1974年,他成为兵团级的沈阳军区军政干部学校最年轻的军事教官。以他的素质和所处的环境,将军的梦想在明天很可能成为现实……

    然而,论尽孝顾家呢?想到此,他难过地闭上了眼睛。他脑海里浮现出父母的音容笑貌,听见小时候妈妈叮嘱他:“在学校好好和同学玩。”爸爸说:“别把脑筋给用坏了。”听见中考时数学他考了榆次专区第一名,总成绩全专区前五名,蹲在地上抽烟的父亲高兴更心疼说的话:“你年纪小,可别把脑筋用坏了。”他听见美丽贤惠的妻子在婚前态度坚决,说:“我就是认准这个人了!”……而自从军以来,自己在家住过几天呢?为日益年迈的父母做过什么呢?帮助妻子分担过一天家务吗?他睁开眼睛,似乎这样能减少内心的酸楚。爸爸、妈妈不要牵挂,您的儿子很快能在您二老身边尽孝;妻子啊,你的支气管哮喘和胃溃疡好些了吗?别再那么劳累,你的丈夫交接了军人的使命,这就要肩负起家庭的责任……

    在北京等待转车时,他顾不上去看一眼母校(原北京农业机械学院,今中国农业大学),顾不得联系同学、战友。在他心里,榆次的潇河水、清虚阁、城隍庙,都在呼唤远方的游子,而他也急切地回答:我正在回去看望你们……

    他到家之后,家里人每天喜气洋洋,他每天做家务,陪说话,度过了一生中最轻松的幸福时光。

    这个人,就是冀安信。

    两个月后,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会议提出了改革开放,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中国进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冀安信分配至晋中经济委员会(简称“经委”)工作。经济委员会是与改革开放紧密接轨的重要经济领导部门。他与祖国同步、与时代共进。

    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气息,生活里照耀着未来的阳光。

    图片

    ✺二

    凤凰是吉祥之鸟,百鸟之王。榆次雅号“凤城”,渊源清晰。西晋时,名门之后荀藐在榆次任县令,为政以德,治理有方,“时有凤凰集其境内”,人民歌颂他“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爱之如父母,乐之如时雨,” 晋武帝下诏褒美,留下千古佳话。北宋时,文彦博曾在榆次任知县,建思凤亭,作《思凤亭》诗并序文,写道:“居是亭者,诚能修荀公之政,致祥禽之集,则后之人思之,亦如今之思荀公矣。” 后出将入相五十多年,成千古贤相。清朝康熙时,才子刘星任榆次知县,建“两贤祠”,纪念荀邈、文彦博,自勉且勉励治榆者“修荀公之政,致祥禽之集”。于是,后人以“凤集、思凤”而称榆次“凤城”,这显示出榆次是人杰地灵之地,榆次人具有善良古朴的传统,又寄托了对官员们的美好期待。很喜欢历史的冀安信对此如数家珍,但他根本没有想到,自己会有效法荀邈、文彦博的机会。

    1983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榆次市、县合并,成立新的领导班子。当时,冀安信正在省经委举办的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一天,经委的司机去太原接他,让他请假、拿行李回榆次。见到地委领导,他才知道自己当上了榆次市分管工业的副市长。这一年,他39岁。

    经委系统人才济济。论经历,冀安信到经委的时间最短;论资格,他被提拔为副科长还不到一年。许多人觉得不可思议,各种各样的议论纷纷纭纭。时任榆次市市长吕鑫厚语重心长地说:“目前,市县刚刚合并,许多工作需要做。当前,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业是大头。作为一名市长,当然要挑选一名懂经济、有能力、符合‘四化标准’的干部来管工业。咱们俩虽然相互认识,但并不熟悉。不过,你在介休造纸厂的发言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经考察,你各方面都很好,你要大胆工作,把榆次的工业经济搞上去。”吕市长的一席话,使冀安信明白了自己当上榆次副市长的原委,感到身上肩负着党的信任和四十万榆次人民赋予的重担。

    但,冀安信懂经济吗?

    刚转业不久的冀安信,不熟悉经济,不熟悉业务,较长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就是给领导抄材料。出于勤快,他主动每天打扫楼道、厕所、办公室,把各项服务工作做好。他想:身逢建功立业的好时代,有真才实学才能有所作为。为了彻底扭转“经济上的门外汉”、“经委的末把交椅”的局面,冀安信向自己发出了挑战,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刻苦学习、深钻业务。在晋中地委党校认真学习了半年政治经济学,参加《企业管理》函授班学习,收看中央电视台的多种经济讲座节目,购买了大量企业管理书籍,广泛阅读报刊里的经济文章。那时候,自学成为一日三餐之外的“大餐”,笔耕成为夜读之后的“新生活”,下企业到基层调研成了想方设法也要得到的“最爱”(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企业奔波)。

    那时候,他住房紧张,约三十平方米的宿舍被分成里外间,外屋睡着老人和孩子,里屋约8平方米,一床(双人床放不进去,锯了一截后才放进去,比单人床宽一些)、一柜之外,惟余一板凳宽的过道而已。夜深人静,以床为桌,妻子在床的里侧侧身睡觉,冀安信就坐在小板凳上,在床的外侧如饥似渴的学习,奋笔写作。学习的乐趣,使冀安信忘记了与妻子“转业回去一起上班、一起下班” 的约定,顾不上陪伴老人和孩子。妻子无奈地说:“盼来盼去,盼回来一个住店客。原来以为转业回来能给我帮个忙,谁知道回来以后添了麻烦。”话虽这么说,但当丈夫兴奋地讲述他如何虚心向工人师傅学习,向实践学习,熟悉了各行各业的工艺流程、企业管理、财务管理,感受他思想上的充实和提高,特别是分析问题时的解决问题时的睿智和能力,当丈夫结合实际情况,联系改革开放形势,写出了二十多篇经济管理的调查报告和论文,在国家、省、地级的刊物发表,在小板凳上做出了学问,成了经济管理的内行,作为妻子,她的心里特别自豪。

    理论脱胎于实践,又能指导实践。1983年初,刚刚被提拔成经委计划财务科副科长的冀安信接到一项工作任务,随同晋中地委书记带领的地区各经济部门的负责同志去介休造纸厂调查。调研工程中,冀安信趁领导开会的机会,与该厂财务人员一起根据各项经济数据分析存在的问题。在调查结束前的最后一次会议上,地委领导要求各部门的负责同志发表意见。本着对企业负责、让领导知情的态度,冀安信大胆发言,从财务报表分析问题症结,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发言有理有据,内容充实、新颖,得到了大家的肯定。不久,领导任命他为工作组组长,负责介休纺织厂的企业整顿。介休纺织厂是县团级国有大型企业,职工数千人。进厂第二天,冀安信召开了全厂职工代表大会,与工人们见面。冀安信不拿讲稿,讲话慷锵有力、流畅明确、没有官腔,赢得了全厂职工的热烈掌声。随后,他贯彻厂长负责制,实行经济责任制来调动职工积极性,严格规范财务管理制度为主的各项管理制度,狠抓产品质量,很好地完成了这一任务。这一次的实践锻炼和考验,证明冀安信不仅懂经济,而且完全具有独当一面的经济组织领导能力了。

    榆次人民的眼中有信任、有期待,冀安信决心带头实现父老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他给自己定下规矩: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夹着尾巴做人,管好自己的亲属,一切以工作为重,努力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不辜负全市人民的期望。

    “是历史把我推向了政治舞台。”这是全市召开工业系统干部大会的第一次亮相时,冀安信发自肺腑的第一句话。他诚恳地说“组织上任命我为副市长,并不说明我有多大的本事、多高的水平,而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形势需要一批新的 ‘四化’(革命化、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干部去贯彻执行,是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把我推到这一位置。没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没有时代的转型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大背景,就不可能有我的今天。搞好本职工作,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历史使命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回顾自己的经历,无论是参军入伍,当排长、参谋、教官,还是转业到地方经委。冀安信始终都以学生的姿态出现。如今,他身在领导岗位,仍然认识清醒,甘当群众的小学生,虚心向大家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领导艺术。

    然而,当榆次市主抓工业经济的副市长,无地方政府工作的经验,更没有地方领导干部的实践,面对下属各个部门、各个企业纷繁的事务、复杂的经济和发展的要求,冀安信——行吗?

    行不行,看行动。

    图片

    和上级领导在榆次农村调研

    ✺三

    冀安信没有“新官上任三把火”,只有把工作搞上去的一腔热血。

    榆次造纸厂亏损严重,停产多时,工人发不出工资。冀安信上任第一件事情就要解决这一问题。当他深入造纸厂调研时,看到的是到处破破烂烂的厂房,几台日本人留下的陈旧不堪的设备,窗户没有完整的玻璃,办公室没有干净能坐的地方,厂领导对改变企业现状没有办法更没有信心。该怎么办?冀安信召集经委等部门的领导商量,要求打破惯例,不拘一格,从全市选调人才,选一名懂经营、会管理、敢闯敢干的厂长。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决定启用原水泵厂厂长温铁锋。然而,有人认为,温铁峰是大集体企业的干部,现在在家休息,肯定有不少问题,政策不准许到国企任职。冀安信最终拍板:看一个人要看主流,破格使用人才会激发他乃至更多人的工作热情。大家统一思想后,冀安信亲自登门拜访,请温铁峰出山。温铁峰做梦也没有想到市长会如此礼贤下士,更想不到的是,他提出的条件冀安信全部答应。两次登门求贤后,温铁峰老将出马啦,在他的带领下,造纸厂很快改变了厂容厂貌,恢复生产,上了新生产线,扭转了亏损,成为榆次工业改革的一面旗帜。

    造纸厂的变化引发了全市工业系统的轰动效应。这更坚定了冀安信的认识:一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要选好人、用好人,创造条件,让有志之人登上施展才华的舞台。恰好,吕市长针对工业口领导年龄都在五十多岁的现状,建议他选一名年轻、懂经济工作的大学生干部当市经委主任,以辅助他开展工作。“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安信犯了愁。他上大学在北京,大学时代的同学别说在榆次,就是在山西也找不出一个;他当兵在东北,榆次一个战友也没有。可以说,他转业回榆次工作的这五年,是单枪匹马拼搏的五年。党组织的培养、领导慧眼识才,才使他成为副市长。他在榆次熟悉的真懂经济的人,只有榆次二中的高中同学常忠武。常忠武比冀安信低一届,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晋中挂车厂,从工人做起,当过销售科长、计统科长,直至副厂长,他懂企业管理,工作有思路。想到贤士,心如饥渴,当时顾不得天下着大雨,冀安信雨衣一披,就骑自行车飞驰到常忠武家,说明来意。常忠武果然是条汉子,只考虑为家乡建设出力,毫不在意从副处级降为正科级,爽快地答应了。经过组织批准,常忠武顺利来到榆次经委履职。从此,冀安信和常忠武风里来雨里去,一起商谈榆次工业发展大计,一起深入企业调研,一起跑技改项目,一起树工业品牌。两个榆次二中出来的榆次人,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尽情挥洒在魏榆大地上。

    在工作中,只有热情远远不够,还要有正确的工作思路和领导艺术。苏南地区注重农民的共同富裕,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创造了非农业发展的模式,经济欣欣向荣,给全国塑造了改革开放的典范,时代的样板。冀安信组团去苏州、无锡、常州考察闻名全国的“苏南模式”,使榆次的企业家们打开了思路,交到了沿海开放地区的朋友。冀安信认真考虑如何结合榆次的实际学习其经验,写出了《南方考察报告》,提出了榆次工业发展的思路:

    一、结合榆次地理优势,要把经济领向市场化、工业化、规模化的路径,要以乡镇企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增活城市,致富农民。

    二、结合榆次驻市的国、省、地的国营企业较多和距离省府太原较近的优势,加强合作,接受大企业、大城市的技术辐射,利用节假日,聘请大企业的科技到榆次的企业里传递信息、传授技术,形成以大带小的协作关系。

    三、以市场为导向,持续开发新产品,做好技术改造,围绕工业优势,把榆次打造成轻纺工业基地。

    四、构筑与中央、省、地各部门畅通的联络渠道,获得各级政府部门在政策上的扶持和财力、人力、物力的帮助。

    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开阔视野,广交朋友,走出一条发展经济的捷径。

    ……

    思路决定出路。榆次工业一出出好戏逐渐开演,一条条道路依次修通。1984年的新年即将开始,冀安信提出来全年发展工业生产的指导思想:围绕“一个中心”(经济效益),驱动“两个车轮”(企业管理、技术改造),开展“三兄弟竞赛”(国营、二轻、乡镇企业),组织配套“四条龙”(纺织印染服装、化纤针织、液压件、纺机配件),市委、市政府领导大为赞赏,组织实施过程顺利。特别是榆次在全省范围内率先成立了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制定了八条改革措施和十一条松绑放权的决定,完善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增强了企业活力;大胆启用了一批有胆识、懂技术、精业务、会管理的能人担任厂长,工业部门引进各类人才150多人。1984年,榆次工业企业与25个院校科研单位、18个省市挂钩,引进推广新技术、新项目、新工艺、新产品112项。在山西省经济技术协作会议上,冀安信带队,携带着20多个技改项目天天游走在省计委和各厅局之间,一次争取回2400万协作资金,成为榆次市历史以来从省里取得投资最多的一次。这20多个项目,都如期顺利完成了。

    1985年,冀安信针对全市工业企业管理水平低的现状,把实行现代化管理作为主要工作,重点是全面推行目标管理。为此,他带领13名干部到西安取经,筹办了职工培训中心,举办了两期目标管理培训班,邀请高校经济系的教授做市政府顾问,邀请专家们组成诊断组为企业把脉问诊……在大家的努力下,全市60多个国营、二轻企业厂厂盈利,无一亏损,工业总产值连续两年增幅在20%以上。

    回视来时路,在改革开放初期,榆次人生活水平快速改善,兴起了一批批企业家,这无不受惠于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各级领导的贯彻执行,以及冀安信为首的领导们的思路和决策。

    榆次解放思想、革故鼎新、走向全国的步伐又快又稳,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势头红红火火。冀安信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眉头工作,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沉浸在一个个企业起死回生、一个个项目开工上线、工业战线捷报频传的喜悦中,丝毫没有察觉离妻子和家庭越来越远。

    冀安信敬以治事,勤于政务。搬新家后,妻子一个人辛苦打扫。搬家他都没有请假回去,打扫家能请假吗?新家床不够,孩子只能先睡地上,他要么不在家,要么回家很晚,看见心爱的孩子将就着睡觉也只好将就一段时间。新家漏雨了,除了用盆接水,全家人不知道如何办,而他出差在外根本管不上。就连相濡以沫的爱妻,工作是在厂办学校打杂,身体难受,他却无能为力……有一天中午,当冀安信进到日久未回的家里,等待他的是妻子留下的纸条:“我走了,我唯一的希望就是将来你再找一个伴时,能拿出十分之一的心给人家就行了。”冀安信想起妻子常念叨一句话:“我想上五台山!”马上不顾一切的请假、找车,直奔五台山,沿途仔细寻找,一路上毫无亲人踪影。等到他拖着疲惫的身躯挨回家,看见吕市长正做妻子的思想工作。偌大的男人,愧疚地流出了眼泪,眼泪擦了又流,擦了又流。吕市长临走时,说了一句话:“安信呀,像我们这样的人,在外只落了个市长的好名声,实际上,对家庭和个人没带来一点好处。”

    吕市长的话,冀安信铭记于心,常以此为荣,以此为鉴。尽管想多关注家庭,但工作起来又不自觉地将家庭和个人抛在脑后。他常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下基层,经常有到家反映问题的群众,影响的家人吃不上踏实饭,妻子晚上常常服用安眠药才能入睡。可是,领导的权力是人民给的,党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既在其位,当谋其政,家、国难以两全,为人民多做好事,绝不能懈怠,不能因私废公,哪怕有再多的牺牲呢!

    图片

    ✺四

    1985年,冀安信担任榆次市委副书记。1987年5月25日,榆次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冀安信以多数票在差额选举中成为榆次市人民政府市长。大会还选出了4名副市长,他们是多年来在教育战线工作、曾任校长的王林胜;曾获得全国财贸战线劳动模范、任过副县长的杨精华;大学毕业后从工人起步、曾任经委主任的常忠武;多年在农村工作,熟悉农村基层、农业技术的李家禄。冀安信与这4名副市长组成了一个精干团结、勤奋务实、精通业务、结构合理,各能独当一面的最佳班子。

    他生在榆次,长在榆次,对榆次的感情朴素而热烈。当上市长后,冀安信脑海中思考最多的是:如何当一名合格的市长。换句话说,用什么样的工作方法,能在有效的任期内为父老乡亲多办实事?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思考,冀安信写出了《榆次经济发展战略刍议》一文,在此基础上,市政府抽调人员,收集资料,多次讨论,对全市社会经济资源全面调查整理,拟出了《榆次市经济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了“以城市为中心,城乡互为依托,城市支援农村,农村为城市服务”的工作指导方针,“轻纺型工业和城郊型农业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工农并举,把我市建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的新型城市”的发展战略,依据这一战略分解目标,系统制定计划,研究工作措施。为了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冀安信牵头邀请了来自京、津、并的领导、专家学者进行论证,保证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在具体工作中,冀安信明确领导分工,即把政府各部门的工作全部分解到各位副市长头上,比如历届市长都是对财政实行“一支笔”审批,而他把财政大权分给杨副市长;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面向全市公开举行隆重的签字仪式,以提高执行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接受人民监督……一项项勤政为民的举措,使全市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工作中不言苦,生活中不攀比,不知熬了多少夜,洒了多少汗,奔波了多少路,都只为不辜负人民的殷殷期待。

    1988年5月,由于市委书记赵迪南调任阳泉市,省委决定冀安信临时负责榆次市委的工作。这一“临时”持续了19个月。这19个月里,冀安信甩开膀子加油干,遇事通过四大班子联席会议统一思想,榆次面貌日新月异。这19个月里,冀安信没有为个人升迁活动,没有因个人利益得失找领导,而是一心扑在工作上,投身于改革开放新征途。

    实施城郊经济发展是落实“榆次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头戏。1988年,《榆次城郊经济开发规划研究》通过了省级技术鉴定,市里成立了冀安信挂帅、科委牵头,市属二十多个部门领导干部、七十多个专家教授参加的开发协作组,采用综合性承包及层层签订责任书和评分考核奖惩办法,形成了具有榆次特色的开发体系和相应的运行机制,使政府职能由指挥命令型向服务型转变。在城郊经济开发中,冀安信把“菜篮子”工程作为启动点,到1989年,全市建成了专业乡镇8个、专业村55个、专业户2000多个,粮食、蔬菜、蛋、奶、猪、果等十大基地建设取得成效,5个农业工程项目列入国家和省“八五计划”,是建国以来农业项目投资最多的一年。后来,“榆次城郊经济发展开发”科研项目荣获国家星火科技奖,榆次市农村经济收入在全省夺魁,成为第一个人均收入超千元的市。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引导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冀安信常带领各部门干部深入乡镇企业调研,利用现场办公的方法解决其困难。他几乎去过了全市每一个乡镇企业。他看到怀仁村生产醋的农户院子里生产和生活混在一起,既不卫生又不成规模,就琢磨通过政府的帮助,改善环境,形成醋业园区。把这一设想和各级领导商量后,得到一致认可,于是有了后来的统一规划,有了怀仁醋厂成为全省酿造行业第一个大型酿造集团,获得全省同行业经济效益、出品率、外销量三个第一的美誉,怀仁村成为全省闻名的酿造第一村。冀安信为经纬厂和郭家堡村多次做工作,二者的技术和厂房合作,联合建成了纺机配件罗拉厂,提供信息并派人指导志村建成了全国最大的二甲基亚砜生产基地,都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1988年,郭家堡乡成为全省第一个乡镇企业产值和农业产值达亿元的“双亿元”乡,被山西省政府誉为“晋阳一枝花”。1992年,榆次15个乡镇有9个产值超亿元,12个村超千万元。经过几年努力,榆次的乡镇企业成为农村经济的主力军,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在冀安信下乡镇的经历中,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到了一家乡镇企业,厂长正在接待一位南方客户,厂长告诉客户我们的市长来了,客户说什么也不信,他的理由是:“在我们那里,市长来企业车一排一排人一堆一堆,哪有市长一个人来企业的?绝对不可能。”直到厂长领客户见了冀安信,两人说了话,他才相信。

    榆次市的企业改革要一直走在时代的前列,就要有一批经济人才走上领导岗位。在深入企业调查过程中,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引起了冀安信的注意,他就是冶金机械厂公司经理陈俊明。陈俊明上任时,厂里全部资产只有五千元,他用了两年时间就使企业扭亏为盈,盈利达到百万,公司盖起办公楼、仓库和职工宿舍。能否给他压更重的担子?经过和二轻局领导商量,冀安信任命他为亏损严重的二线材厂厂长,陈俊明当年就做到了扭亏为盈,盈利近百万。第二年,冀安信让他承包了濒于破产的轧钢厂,陈俊明做到了第一年就盈利138万元。1988年,28岁的陈俊明被评为全国劳模、全市特等劳模。经过几年锻炼后,成为市二轻局局长。他上任之后,仍然保持着改革锐气,领导得当,经营灵活,使二轻系统的所有企业都生机勃勃。由于一大批这样的年轻干部走上了企业领导岗位,到八十年代末,榆次市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工业上以“经纬、液压、晋华、锦纶”四大国省企业为龙头,带动了六十多个国有二轻企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全市有26种产品获得了省部优质产品,20种产品打入国际市场,获得科技进步奖38项。1991年7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榆次市新技术、新产品新闻发布会,奏响了榆次走向全国的号角。

    1989年,全市的经济形势发展非常好,榆次市财政收入突破亿元大关,成为全省惟一财政收入超亿元的县市,进入全国百强,受到国务院的表彰。那一年,企业税收上缴得很顺利,而且都是主动来缴税,到十月份就完成了地区下达的任务,即便免去了后面的税收,到年底都超额三千万元。上缴地区财政1千万后,冀安信主持研究明年各项工作所需的资金,解决全年遗留的问题,并把剩余资金的一部分专用于抢修建于明代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清虚阁。清虚阁是纯木制结构,底部由36根木质大柱支撑,构思奇特、宏伟壮观,是榆次的标志性建筑。经过半年的施工,扩护区、固阁基、建平台、增玉栏,清虚阁彩绘一新,周围筑龙墙,四周通环路,成为文物保护的典范。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后,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要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而在党的十四大后拉开了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大幕。冀安信立即组织市里的有关领导考察学习,组织经委和企业负责人外出取经,并在全市开展了“面对机遇,榆次怎么办”的大讨论,拟定了《榆次市国有工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全面实施产权制度改革,使企业所有制结构进一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受到了省、地领导的关注,被确定为山西省首家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经营机制改革的试点市,在榆次召开了全省中小型企业改革经验交流会,省长亲自来榆次视察,所到之处看到改革的情况十分满意,临走时对冀安信说:“你们的经验应该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冀安信主政榆次时,流传最广的一句话是:“军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把战士当亲人,为部队办实事,是冀安信担任市长期间一贯坚持的原则。他妥善处理好环卫处的工人与部队战士的冲突,两个单位结成了拥军爱民的对子;他深入农村解决该村和部队的用地矛盾,村干部带着村民的拥军情,主动找部队签了用地合同,部队为村里派来了医疗队、文艺宣传队。还派官兵为村民铺修了4000米的柏油路基;他多次强调必须安排好转业干部和复员战士,团级以上转业干部的安排方案提交市委常委会研究,尽可能达到部队和地方双满意……榆次政通人和,军民互爱,被命名为“全省双拥模范城”和“全国双拥模范城”。

    图片

    ✺五

    1988年,中组部在全国七个县市搞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试点,榆次市是其中之一。1989年11月,中组部、中央政研室联合召开全国七个试点县市负责人的座谈会。谁也想不到,这次会议促成了冀安信工作岗位的一次转折。

    会上,冀安信就对党代表常任制的认识做了发言,得到与会同志的一致好评。听罢发言,中组部领导问他:“你讲的内容很受启发。你再说说你们市具体实施的情况。”这话把冀安信问住了,他只好如实说明:“我们市现在没有市委书记,我是市长主持市委工作,所以试点工作还没有实质性的开展,待市委书记到任后,我们一定把这项工作搞好。”

    从北京回来不久,冀安信被任命为榆次市委书记。

    从1978年转业回到榆次,副科长、副市长、市长、副书记、书记,每一次任命,都是党和人民的信任选拔而成,冀安信没有找过一个领导,没有送过一点礼物。

    冀安信从市政府到市委,没有带秘书、司机,没带政府一个干部。市委秘书处要为他整修一下办公室,也被他拒绝了。他说:“原来是什么样就什么样,打扫一下就行了,不许增加任何一件家具。”许多去过他办公室的老干部说:你这办公室还是五六十年代老书记在的那样啊!他听这话很舒服。每个人的追求不一样。论工作,冀安信喜欢创新,但谈到生活享受,他喜欢老样子、老东西,这能告诫他永远保持老一辈勤俭的革命传统。

    当市长费力,当书记费心。不管怎么说,全市工作的好坏,第一责任人是市委书记,如果发生重大的事件,书记理应首当其冲。冀安信担任市委书记后,处理的几件突发事件,经历过的榆次人无不印象深刻。

    一次,冀安信正在地委会议室开县市委书记会,有一个村的几十名上访群众围在了地委后楼前。冀安信得知后当即走到这些群众跟前,群众们突然全部跪在地上了。他一眼看出来上访组织者是一位老成稳重的老同志,就拍着他的肩膀说:“你让大家马上起来回去!今天下午,我就到你家去。”老同志见冀安信态度严肃坚定,半信半疑地问:“这是真的吗?”冀安信说:“一言为定。现在马上回去!”那位老同志起身一招手,其他群众都起来了。冀安信一边问清楚老同志的家庭住址,一边把上访群众送出大门。一场几十人的上访事件,不到几分钟就平息了。下午,冀安信独自让司机把他送到上访群众的村里,找到那位老同志家,既指出他们的错误之处,又原谅他们的鲁莽,体谅他们的顾虑,耐心听取他们反映的村支部书记的一些问题,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和拥护。回到市委后,冀安信把让副书记牵头,组成调查组深入该村调查,很快解决好了群众反映的问题。冀安信知道:群众有事找政府、找党组织,这是信任。作为领导干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群众不躲不怕,还要体谅他们,带着诚意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公道正派,群众才能认可你、信任你,再大的问题也容易解决。

    1992年4月13日,乌金山林场发生了榆次建国以来火势最猛、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大火。那天,市里正举行人大会议。接到火情报告,冀安信毫不犹豫,当机立断,立即让两位副市长奔赴火场,组织附近的矿山职工和村民救火,经过大家的团结奋战,只用了3个小时就扑灭了山火。然而,下午15点30分,从太原东山林场卷过来一片火星,瞬间形成了狂啸肆虐的火海。尚在山里的数百名救火人员惊呆了。救火人员和用具远远不足。冀安信得知此情,立即赶到市政府办公室,军事作风已经上身,他果断地在地图上标出火灾地点,下达一道道命令,并指着地图提醒大家在通往火场的十字路口接应救火队员,防止他们走错方向。他打出一个一个特急电话,于是,驻军部队某团5分钟就组织了300名战士奔赴火场,驻市个各大企业的民兵在半小时内相继开赴火场,太谷、祁县、寿阳灭火专业队也赶往火场了。那一天晚上,市长在第一线指挥救火,冀安信在政府办公楼随时聆听火灾的第一战况,筹划次日的救援。凌晨,火势基本消灭。清晨,冀安信就带着连夜组织的食品、饮品赶往灭火现场慰问救火的同志们。下午17时,山风刮起几处山火,大家顾不得疲惫,马上再次投入灭火,直至15日凌晨2点,乌金山大火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彻底扑灭了。在冀安信的心里,“领导”是维护一方安定团结,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责任人,是在紧急情况下具有权威性的组织者和决策者,是为老百姓出谋划策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指路人。

    1992年初,冀安信被任命为晋中地委委员,成为全省当时唯一的一位地委委员兼市委书记。冀安信只知工作,秉性老实,从没有为职务的事去过省委组织部,以至于上级通知他省委组织部部长要找他谈话时,他连省委组织部在省委几楼都不知道。

    冀安信深知“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榆次的经济战略的实施和各项工作的进展,需要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共同努力。市委书记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为大家营造一个政治和谐、公平发展的宽松环境,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让他们施展才华,大显身手。他充分发挥组织部门培养、选拔、使用干部的关口,坚持以德为先、以能为主、以绩为重的用人制度,他不喜欢一些干部与他过分亲近、拉关系,更讨厌伸手要官和花钱买官的人。他使用与评价干部,重在看思想品德和工作成绩。一个干部对他感慨地说过:“我从未到过您家,却得到了组织上的提拔。”他回答说:“那是因为你的工作成绩突出。”

    有人问冀安信:你在榆次工作期间,最满意的是哪一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重视教育工作。

    1983年刚任副市长时,地区批准了榆次二中教学大楼建设项目,市长让他负责这项工程。他多次深入施工现场,帮助解决工程进展中遇到的问题,大楼保质、按时完成。紧接着,冀安信为二中争取回教师职工宿舍的项目,解决了数十户教职工的住房问题。同时期,他建议修建了小学教师公寓,为市区各所小学的优秀教师解决了宿舍,大大激励了全市教职工的工作热情。为了使教育工作适应全市蓬勃发展的经济建设,冀安信十分重视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工作。1989年3月14日的《中国教育报》在头版重要位置报道了榆次抓职业教育、促经济发展的事迹。从1991年起,冀安信以市政府的名义每年向国家申请100名左右的大学委培指标,是山西省唯一的一个市,在全国也罕见。1993、1994年连续两年,榆次市万名人口升学率名列全国前茅……冀安信求学路上,深受老师们关爱学生的影响,尤其是榆次二中的数学老师陆惠琴,也深受二中严谨、活泼校风的影响,他的经历和眼界也使他深深体会到教育的无限价值,使他真心诚意、不遗余力为榆次教育做所有有益的事情。

    如果让老百姓评价:冀安信在榆次期间的工作,你最满意的是哪一件?可能有人会说:煤气入户。冀安信任副市长时就专门抽调人成立了煤气办公室,可谓远见;他多次跑省政府、省计委促成煤气工程立项,可谓实干;选任建委主任康世诚同志负责,可谓得人;榆次在全省同时批准的3个城市煤气项目中,以“投资最少、质量最好、周期最短”率先竣工投产,可谓利国利民。也可能有人会说:保护企业家。冀安信在严格执法和保护企业家权利方面情法交融,保护榆次社会风清气正,经济健康发展。他不仅启用了一个个开拓创新、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走上领导岗位,还在经济改革探索中为榆次创造宽松的经济环境,让企业家放心大胆地去发展,教育企业家依法纳税、照章经营,发现问题耐心教育……其实,看看榆次那些年的发展变化,这种无声的语言就是最好的评价!

    对于在榆次的工作,冀安信的自评是:在榆次工作近十二年中,我竭尽全力,为官一任,致富一方。但毕竟个人能力有限,所取得的成绩微不足道。

    图片

    ✺六

    1994年11月8日,榆次举行了国道108榆次过境改线通车典礼,来参加典礼的省委书记对冀安信说:“安信,榆次市改革工作搞得好,省委决定调你去省体改委搞改革工作”。这场隆重的通车典礼也成为冀安信告别榆次的欢送仪式。12月初,冀安信正式就任省体改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在新的工作中,他工作踏实,团结同志,为山西省经济体制改革出谋划策,获得很多好评。

    1998年11月后,冀安信调任山西省能源产业集团公司任党委书记,后任总经理、董事长职务。他以科学决策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使煤运主业焕发活力,清回债权五千多万,解决诉讼案件20多起,拟定出“助科兴企”的方案,使集团公司逐步形成以煤炭生产经营为基础,煤层气开发利用为主导,商贸流通为补充的多元化经营格局。煤层气的综合开发项目在全省星罗棋布,不仅促进了全省经济发展,而且大大减少了环境污染,省政府领导用“功德无量”来赞扬了这一项目。把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打造成经营规范、运转正常、效益良好的企业,这是冀安信放弃安逸、“自讨苦吃”的结果,也是他勇于承担责任、工作实干能干的又一答卷。

    在太原工作的时候,冀安信碰到一位曾任省纪委书记秘书的同志,那位秘书告诉他:“你在榆次任代理市委书记时候,有人告你的状。结果经过调查,查出个廉政的好干部来!”

    小时候,冀安信家里穷,母亲没有工作,全家仅靠父亲每月30元的收入生活,钱是他心目中极希望得到的东西。经过成长的磨练,冀安信对钱的认识和人生观、价值观紧密相连,上升到新高度。市场经济的社会,钱是事业和个人消费的必需品,但当他超过需求量时就是一个符号而已。金钱有归属,要做到公私分明,更不能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多少次“过路财神”的经历,使冀安信从心底失去索取金钱的欲望,淡泊名利,淡化金钱,也使他在政治仕途上永远保持了两袖清风的状态。

    2005年,到退休之龄的冀安信光荣退休,结束了38年的工作生涯。尽管工作肯定也有不足,但他自问对工作问心无愧,对得起父老乡亲。回首往事,他欣慰自己的正直与诚实,因为这是人生正气之本,捍卫着他廉洁从政,为民造福。

    ✺七

    工作期间,冀安信抛弃个人的私欲,拼尽全力投身工作,读书是为了更好地工作,画笔根本没有时间提起。退休后,冀安信生活勤俭,他婉言谢绝了许多单位高薪聘请做顾问的邀请,以读书、绘画自娱,成为一位文化人。

    2014年,冀安信捧出来一篇充满反思和深情的《愧对榆次》,他反思自己:“我是榆次人,曾在榆次主政十二年之久,但对榆次晋商却关注不多。真正静下心来,了解这方面的东西只有半年多的时间,十分肤浅。但就通过这短短时间的了解,也使我心灵受到了震憾!它使我知道了榆次商人,特别是榆次四大商家,曾在经商史上各具特色。可以这么说:以常、王、郝、宋为首的榆次商帮在晋商发展史上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对晋商的辉煌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功绩。”因此,他提出来要搞好对榆次常家、宋家、郝家、王家四大商家的研究,这一建议受到榆次区委、区政府的重视。

    继而,冀安信献出《情怀榆次》一文,回顾了榆次悠久的历史文明、近现代以来独特重要的贡献,梳理了榆次笑傲历史数千年的突出成就,指出榆次人民淳厚朴实的民风是山西任何一个城市不能比拟的。榆次人惊奇地发现:原来,冀安信的脑子里有一个那么美丽、那么自信、那么文明的榆次,而那才是我们真正的榆次。

    冀安信进一步深入探究常家“万里茶道”和榆次的关系,认为自己曾在家乡榆次工作多年,却没有把承载着榆次人民深厚感情、文化理念的“万里茶道”加以重视,加以推广,觉得是自己耽搁了榆次,感到抱愧榆次。为此,他坦承自己的内疚,屡屡自责的同时,大声疾呼:“由于种种原因,榆次这个具有三千年历史的古城已处于边缘化的状态,我们应该有危机感、紧迫感,否则我们对不起祖先。我们曾苦苦寻求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王牌……但忽视了最能代表晋商精神、最能承载着榆次核心文化基因的——万里茶道——这一拿得出的响誉世界的一张文化名片。我们说,具有榆次情结的人,都要对‘万里茶道’很好地重视、研究,并且发挥好这张文化名片的作用,以推动榆次各项工作的发展。我要说的是,错失机会的话就会抱愧,不要像我一样,抱愧榆次。”

    因此,冀安信退休后致力于榆次文化研究和晋商历史文化研究,他应邀担任了榆次常氏儒家文化研究会的名誉会长、北京晋商博物馆高级顾问,他和时间赛跑,参加中蒙俄万里茶道市长论坛、参与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联盟的活动、参加晋商文化研究基地“万里茶道”文化研讨会、扶持晋商文化研究新秀,为促进晋商精神传承、晋商文化研究和应用奔波呼吁。

    与此同时,2016年,榆次二中建校七十周年时,冀安信带着几个老校友为母校献上了《二中情缘》这份珍贵礼物,代表了所有二中学子的情感。《二中情缘》集史、事、人情于一书,致敬母校,传承文明,催人奋进,社会上好评多多。2018年,他又以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为契机,组织《二中情缘(二)》的编辑队伍,续写情缘,于2019年出版了《二中情缘(二)》。对母校的敬爱之心溢于行动,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丹心可鉴。此后,冀安信主编的《半墨》《赵品三纪念文集》《画缘》,作品集《安信学画》等书先后出版,他主持的半墨居文化工作室同仁在书法、绘画、文史、文学、社会文化交流传播等领域年年硕果累累,装扮着榆次的文化花园。而且,他从不懈怠,毫不自满,一直以“不待扬鞭自奋蹄”的自觉,做完一件事,紧接着去做另一件事。

    回顾冀安信的大致历程,我们看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人格心迹,看到了一个男子汉的胸襟见识,看到了一个榆次人的赤子情怀。

    图片

    冀安信的习作《报春图》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